法制晚报讯(记者 赵颖彦)今年,本市将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从人口分布、就业形势等方面对城市承受力进行“把脉”。其中,将着重对外来人口增速进行测算。据了解,该体系将在三年内完成。
今天上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召开全市统计工作会议,并发布《2014年北京市统计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指出,2014年本市将优化经济增长目标监测体系,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此外,还将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跟踪体系。
分析承载能力 提出城市规划建议
2004年本市常住人口为1492.7万人,2013年此项数字增至2114.8万人,10年间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622.1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增加472.9万人。按照数据平均计算,本市常住外来人口每天增加1296人。外来人口增加已成为北京人口快速增长的“主力”。
由此,今年本市将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监测体系。市统计局局长王文杰指出,届时将从人口分布、就业形势、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能耗与经济贡献等角度,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与区域空间布局相结合、与城市承载能力相结合的要求,全面分析区域承受力情况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规划、科学引导的对策和建议。
据市统计局人口就业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是相对独立的统计项目,今年起将通过整合来共同搭建一个大数据平台。例如,产业布局和人口就业之间的联系,资源发展与人口增速之间的关联,今后都将在这一体系中体现。
王文杰指出,人口资源环境监测体系中,将增加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常住外来人口的测算,尤其是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速问题。由于常住外来人口也对北京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对这部分人口的研究也值得关注。人口就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体系将在三年内建成。届时将以数据说话,有针对性地对城市发展提出合理规划。
减少经济增长监测指标
《报告》中指出,今年还将建立“经济增长目标监测体系”,其中将突出反映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的指标,删减非直接支撑经济增长的指标。
王文杰表示,此前该指标共20项,今年将减少7项。“瘦身”后,经济增长目标监测将从此前重速度重数量,变为从生产和需求的角度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挥及时监测、及时预警、防范风险的作用。
京津冀三地数据将共享
随着区域融合,北京周边“小伙伴”的环境、人口也间接对北京产生了影响。今年,本市将建立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跟踪监测体系。《报告》中提出,将建立跟踪监测协调机构,制定三地数据整合和共享方案,更加主动地推动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体化和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
其中,将紧密围绕人口分布、综合实力、产业分工与合作、对外经济、基础设施布局和生态环境等重要因素,建立跟踪监测体系,开展统计监测与评价研究,为破解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难题提供决策依据。
(原标题:人口资源 环境监测体系 三年内建成 着重关注外来人口增速 今年减少7项经济增长监测指标 京津冀三地数据将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