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用了一个完整的版面三篇文章重点阐述了“新型工业化”的议题。专题为“走好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其中值得关注的要点包括:
1、关于工业化时点:工业化基本实现是今后3年的一项关键任务。2015年,中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即使考虑到经济增速可能下降的因素,到2020年中国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
2、目前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
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现象较为严重。
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近几年,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所降低,经济呈现一定“脱实向虚”倾向。
四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
3、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加快突破若干重要战略性行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标准制定能力。
以下为人民日报原文。
走好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经济现象可以和工业化相提并论。工业化的历史虽然只有二三百年,但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超过以往各个时代的总和。中国工业化发展更是令世界惊叹:仅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建成了体系完整、产能巨大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当前中国工业化行进到哪个阶段,取得哪些成就,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如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期观察版刊发3位专家的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编者
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人民观察)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黄群慧。
党的十九大作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高质量工业化,是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30年前后将全面实现工业化
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表面上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演进的过程。但实质上,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因此,虽然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早已是服务业主导,但仍被称为工业化国家;当今世界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又被称为新一轮工业革命。
工业化与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过程,它的重要动力是经济增长和结构变革,也就是工业化。换言之,现代化是由工业化驱动的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也可看作经济现代化。那么,从时间进程看,工业化应先于或至少与现代化同步实现。这启示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积极推进工业化,完善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党的十八大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时,把“工业化基本实现”作为一条重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就意味着,工业化基本实现是今后3年的一项关键任务。
那么,当前我国工业化处于什么阶段?到2020年能否基本实现工业化?按照工业化理论,可以把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包括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总体就业比重5个指标)看,2015年,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侧重于对工业化进行质量方面的考量,鉴于近年来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精尖制造业等复杂性生产能力不断取得突破,工业化呈现出与信息化融合等新型工业化特征,同样可以得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结论。进一步推算,即使考虑到经济增速可能下降的因素,到2020年我国也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将工业化从初期推进到后期,跃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人类工业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随着2020年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化,从基本实现工业化向全面实现工业化推进。我们测算,2030年以后,我国的人均GDP、三次产业结构、制造业占比、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就业占比等指标都会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从省级区域看,绝大多数省份都会步入后工业化阶段。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将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基于这几方面分析,可以判断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安排。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工业化,就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近代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个梦想即将实现。
重视我国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在认识到我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求,我国工业化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区域工业化发展不充分。我国工业化水平总体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2015年,上海、北京、天津已经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其他大部分东部省份处于工业化后期,而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基本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能力和高端产业发展不充分。一方面,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高端产业发展不够,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等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的现象较为严重。三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实体经济供给不充分。近几年,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有所降低,经济呈现一定“脱实向虚”倾向。实体经济整体供给质量亟待提升,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有效满足城镇化主导的消费转型升级,造成实体经济供需失衡,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四是工业化速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平衡,绿色经济发展不充分。虽然我国一直倡导走环境友好型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客观上资源环境还是难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国工业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产业规模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启高质量工业化进程
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只有着眼于解决工业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实现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才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实现工业化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我国步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面临从资本密集型主导向技术密集型主导转变的客观需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各国也在竞争高端产业主导权。无论是自身现代化进程还是国际经济环境都要求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机制,实现工业化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产业高端化,进而形成创新驱动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围绕提升实体经济供给质量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工业化推动我国成为实体经济大国,但还不是实体经济强国,在产品、企业和产业等各个层面,我国实体经济供给质量都有待提高。因此,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变,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高质量的工业化必然是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当务之急是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处理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让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引导作用。
以绿色制造业为先导推进可持续工业化。绿色制造将绿色设计、绿色技术和工艺、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供应链、绿色就业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制造对于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工业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支撑部门。因此,要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壮大绿色企业、强化绿色监管等措施,构建现代绿色制造体系,推进可持续工业化。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协调各区域生产要素配置,是提高工业化进程包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这无疑将进一步提高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区域战略有效推进,资源要素在各区域配置更为合理,区域要素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工业化进程的包容性将不断增强。
把握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研究员赵昌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提出过。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新型工业化,既是对过去所提新型工业化的继承,又赋予其新的内涵。那么,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呢?
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工业化
传统工业化模式强调依托资源和生产要素禀赋,在充分发挥低成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优势的基础上,利用全球产业分工逐渐从价值链低端向中高端升级。虽然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时间不尽相同,但都通过工业化完成了现代化进程。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投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成功实现了加速发展,从而步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目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广泛、深入,智能制造、智能服务正在成为全球传统工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广泛深入应用,对传统工业化模式提出巨大挑战:一个国家越来越难以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工业化并最终实现现代化。我国抓住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间窗口,在工业化和经济追赶上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仍不够强,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不够强,整个经济的综合实力仍不够强,需要进一步实现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因此,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目的就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全面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互动、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互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最终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是着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工业化
为推进工业化阶段顺利转换,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任务。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将有力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在未来15—20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社会。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实体经济内部供需结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失衡等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阻滞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实体经济质量不高、发展不充分。因此,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当前,顺应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趋势,振兴实体经济的根本在于改变过去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思路,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提升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标准、质量、效率、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工业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工业化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产品供需结构不平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时存在工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系统集成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等问题。在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坚持创新发展,努力推进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技术进步和构建产业新体系的主战场。新型工业化的重点在于推进整体技术进步,加快突破若干重要战略性行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生产,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增强系统集成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标准制定能力。当前,特别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度地渗透到传统产业部门,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使其尽快转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着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使其尽快成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中流砥柱
坚持协调发展,努力推进“四化同步”、产业融合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的新型工业化。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200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200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所以,新型工业化必须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比如,如何以工业化为基础推进城镇化即产城融合发展而不是人为“造城”,如何把产业发展与人的城镇化有效统一起来,如何通过工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和效益等,都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推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不断进步的新型工业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所以,工业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并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工业的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走出一条区别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比重,实现工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努力推进比较优势不断提高、产业分工不断完善和合作共赢不断增强的新型工业化。世界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目前大多数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相当多的国家甚至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工业化。要将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放在全球经济分工合作的坐标系中去看待,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共赢发展。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既向他们提供中国技术、中国经验,又增强我国要素资源优势;加强与发达国家合作,既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包容性和分工效率,又推进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这正是工业化进入新阶段的表现。未来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深化产业开放合作,使工业化的过程成为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的过程,成为对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的过程。
坚持共享发展,努力推进包容普惠、布局合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调控,实现共享发展需要解决好地区之间资源错配问题。目前,我国工业生产力资源配置既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又出现大量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造成资源浪费。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工业存量资产结构,调整增量资产结构,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共享发展还需努力实现包容普惠发展。要通过多种方式让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群众有更多机会参与工业化进程,分享工业文明成果,加快从贫困走向富裕。
以六个“结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观察者说)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费洪平、滕飞
面对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和国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进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应重点把握好六个“结合”。
把优化存量资源配置与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结合起来,提高工业化质量。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产能低端过剩与高端短缺并存,许多行业大而不强,工业化质量还不高。必须加快实现工业化发展由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率转变,着力在能够有效提升价值链层级的研发设计、营销网络、品牌培育、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既要瞄准国际标准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又要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近年来,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兴起,成为驱动工业化的新引擎。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阶段的,我国则是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赶上了信息化浪潮。这就需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引领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采用数据和平台新规则加快构建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增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
把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但发展服务经济并不意味着要去制造业、去工业化,而是要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协同发力。既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又要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既提供产品又提供服务转变,实现制造业沿着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
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齐头并进。与工业化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不利于工业化质量提高。应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搞好城乡协调发展。既要推动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互相促进、齐头并进。
把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工业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数量扩张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可持续。推进新时代的新型工业化,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工业化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的工业化。
把工业化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提升“走出去”的层次,引导国际合作向更大规模、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发展,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努力在国际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积极主动融入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推动产业国际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在合作中提升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与核心竞争力。